如何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是全球性命題。在浙江杭州,當地推動良渚文化走出保護區“圍墻”、成為區域發展新引擎的探索值得關注。
13日,浙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二屆“良渚論壇”將于11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余杭區舉行。會上,余杭區介紹了當地通過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這一新舉措,讓良渚文化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
2019年,作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做好良渚申遺后半篇文章,以文化興盛賦能城市全面發展,2022年底,余杭借鑒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按“廊道式”發展理念開始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
這條大走廊以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為核心,將2000多年的運河文化、1000多年的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等重要資源串珠成鏈。過去兩年,其先后現身杭州市、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省、市、區三級的重要戰略。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劉穎在當日發布會上介紹,以文化為紐帶的良渚文化大走廊,正重塑余杭發展的空間格局。
目前,余杭形成了“兩廊一軸”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位于北部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加速成型,與余杭核心城區所處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實現一北一南“兩廊齊飛”,推動著城市、鄉村、產業、生態協調發展,連接二者的古今千年發展軸,則實現了古城與新城鏈接、歷史與現代交匯、科技與文化融合。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良渚)外景。余杭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以文化為載體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也在以項目、產業的集聚和繁榮賦能區域發展。
當日發布會透露,第二屆“良渚論壇”期間,位于良渚文化大走廊范圍內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良渚)將正式開館。其是“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的重要展示平臺,也是繼杭州國家版本館之后又一落戶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地標。
余杭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十二年居杭州第一。在此基礎上,近年該區加快推進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工程”建設,其中良渚文化國際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列入剛剛公布的杭州未來“十大文化新地標”。當地還通過出臺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產業政策20條、設立文藝發展基金等,加快打造良渚文化IP,讓良渚文化大走廊日漸成為杭州文化資源最豐富、文化事業最繁榮的區域之一,也讓余杭自身的文化能級實現了從“杭州良渚日”到“五千年中國看良渚”的跨越。
以文化為引領的良渚文化大走廊,還在地方探索共同富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帶動作用。
劉穎介紹,“我們聚焦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一核心任務,實施良渚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工程,發布‘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圖景’,設計開發一系列以良渚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線路,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美麗鄉村,帶動村集體增收致富。今年前三季度,良渚遺址區范圍內的村集體收入平均同比增長37%以上。”
十多天后,來自五大洲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將匯聚第二屆“良渚論壇”。屆時,這條充滿活力的大走廊料將吸引更多目光,并在以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保護、以高水平保護賦能高質量發展方面,激發更多思維激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