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司馬稱好是形容老好人,是非不分。成語“司馬稱好”出自五代李瀚《蒙求》詩中的徐子光集注。漢朝時期,司馬徽從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別人的好惡,都說好話。比喻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成語】:司馬稱好
【拼音】:sīmǎchēng hǎo
【解釋】: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出處】:五代·李瀚《蒙求》詩:“司馬稱好。”徐子光集注:“(后漢司馬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成語故事】:漢朝時期,司馬徽從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別人的好惡,都說好話。一個同鄉來問他安否,他回答好。有一個說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也說大好。妻子罵他缺德,別人死了兒子為什么還要說好,司馬徽說:“你的話也太好了。”
(司馬稱好,司馬稱好)
五代李瀚《蒙求》詩:“司馬稱好。”
徐子光集注:“﹝后漢司馬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后因以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全書所講的,大部分是歷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傳說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現某種可取言行的,有帶有激勵勸勉意味的,有文學上膾炙人口的軼聞,如"王商止訛""西門投巫""孫敬閉戶""屈原澤畔""綠珠墜樓",其中很多成為后來《三字經》《龍文鞭影》《幼學》取材的來源。如"女媧補天""長房縮地""杜康造酒""蔡倫造紙"等。從思想內容上看,自然難免有一些宣揚封建思想意識的東西,但跟其他許多蒙書比較,李氏《蒙求》還是屬于取材較好、境界較廣的一種。
關鍵詞: 成語司馬稱好是形容人什么 成語司馬稱好 成語司馬稱好形容 司馬稱好形容 司馬稱好 蒙求簡介 蒙求內容 蒙求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