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洲島的自然環(huán)境怎么樣?
分界洲島位于海南省陵水與萬寧交界的海中,是牛嶺向南海延伸塌陷地段。據(jù)說,整個牛嶺是五指山山脈的延續(xù),這是由于億萬年前,大陸板塊的擠壓所形成的。分界洲島是牛嶺的下部分,后來冰川期,海水的浸入,淹沒了較低的部分,切斷了分界洲島與牛嶺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
雖說整個海南島都處于熱帶,但是由于北面以平原地地型為多,南面以山地為多,這樣來自南邊的暖氣流受到東西走向山脈的陰隔,導致山體迎坡(南面)和背面坡(北面)的氣候出現(xiàn)差異,以致這座小小的山嶺對海南島東南的氣候也產(chǎn)生了影響。也正因為這樣,站在分界洲島上,經(jīng)常就可以看到牛嶺“牛頭下雨,牛尾睛”的奇觀。
這里是萬寧市與陵水縣行政區(qū)域的分界嶺,嶺北為萬寧市,嶺南是陵水黎族自治縣,兩個縣市的分界碑就在這山嶺上。
分界嶺連接著中部的五指山山脈和西部的鸚哥嶺,構成了一條東西縱橫山脈分隔了海南島南北,自然的分界也成為古代海南人文分界,也就是漢族、黎族聚集程度的分界,嶺南主要聚居黎族,嶺北主要以漢族為主。
分界洲島有什么傳說故事?
“大洞天”由來
三亞的“大小洞天”,又稱“海山奇觀”。小洞天是宋朝吉陽軍知軍周康發(fā)現(xiàn)的,后來明朝崖州太守毛奎所建成。那里有很多的摩崖石刻,其中有當年毛奎所刻的“海山奇觀”四個大字,在這塊石壁下還刻有《大小洞天記》。
當人們站在那塊石頭上,頓覺“海光常瀲滟,山色更清妍”。這種感覺,大家現(xiàn)在站在這里分更加濃烈。現(xiàn)在人們都可以找到“小洞天”,但“大洞天”不知所蹤。據(jù)說,大洞天“景猶奇絕而深秘”。
前段時間,海山奇觀景區(qū)還懸賞50萬在其景區(qū)中尋找“大洞天”,自然是沒有人能找到了,因為“大洞天”根本就不在那里。“大洞天”就在分界洲島上。
當時,這里也屬于吉陽軍管轄,曾經(jīng)知軍周康乘船路過此地,看到了這里自然景觀奇特異常。于是,他命船家將船靠岸,登上了這座島上,在這里他所看到了陽光照耀的大海,瀲滟波濤,清妍山色。
他從洞口進入,看到這里是別有一番洞天。這里千年古榕盤根錯節(jié),草綠花紅,果香撲鼻;石頭相壘成屋,縫隙透光,天如一線,這樣的景色與他的老家相差甚遠,后來,他到了小洞天,見其景色與大洞天相當,有鬼斧神工之妙,于是寫下了《大小洞天記》。后人不知,其實大洞天、小洞天為兩個不同的地點,而認為大小洞天是在一起的,因而苦苦尋求,總不得所蹤。
其實,大洞天在分界洲島上,人們在小洞天景區(qū)里尋找自然是無法找到了。原先大家也不知道,只是后來要開發(fā)這座島時,才在島上發(fā)現(xiàn)了,從洞口進入后,這里是別有洞天。
大家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當年的情景,古榕樹盤根錯節(jié),古藤纏繞,石屋石凳天然而成。據(jù)在周圍打漁的一些老漁民說,這里很早以前就成為他們的避風港,以前天氣預報不準確,有時候來不及避風就把船靠岸,他們就會在這個石洞來避風雨。聽他們的祖輩們說這里一直就稱“大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