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投資基金持有A股市值已首次超過主動投資基金,中證A500發布僅一個多月相關基金規模突破千億元……近日,被動投資的兩大里程碑事件引發市場熱議,被動產品(指數類基金,包括場內ETF和場外指數基金)一時風光無兩。
“門庭若市”的被動產品對面,主動產品卻有些“門可羅雀”。被動投資的強大沖擊波來臨,主動投資陣營發生了哪些變化?主動投資基金經理們計劃如何應對?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調研中發現,被動產品的大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對主動產品產生了一定沖擊,部分投資者贖回主動權益類基金轉投指數類基金。指數化投資浪潮也逐漸滲透到一些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投資組合構建之中。打造自身差異化競爭優勢,提高選股、擇時和輪動能力,成為堅守主動投資陣營基金經理的共識。業內人士認為,主動、被動產品各有所長,整個行業不要顧此失彼,形成兩種產品互補格局或是明智之舉。
有人歡喜有人愁
“這兩年我們確實感受到,被動產品基金經理的地位明顯提升。”ETF基金經理林海(化名)樂呵呵地說。
在近年指數基金大發展浪潮下,被動產品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許多投資者的首選。相當一部分金融從業人員也毫不避諱地表達著對此類產品的偏好:“現在持倉主要是指數產品,主要看重它們的投資透明度更高、費率成本更低以及更強的貝塔工具屬性。”
被動產品中的ETF近日更是吸足了市場眼球,數十家基金公司蜂擁布局中證A500ETF,成為市場盛況。ETF產品宣傳推廣持續活躍在機構路演現場、一線城市地鐵廣告欄甚至商場之中,部分基金經理的路演、直播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各大基金公司的直播間內,被動產品的基金經理逐漸成為常客,直播氣氛大多熱情洋溢。資金整體流向方面,被動產品持續迎來資金大舉進場。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自2023年以來,被動投資型基金已經連續七個季度獲凈申購,相較于2023年一季度末份額增加超1.5萬億份,增幅超過65%。
在被動產品“一片歡喜”的另一端,主動產品顯得較為冷清。不僅少有主動產品的基金經理露面直播,甚至還有觀點擔心基金經理直播反而會導致基金凈贖回。對比更為鮮明的是,在基金業績普遍“回血”的三季度,部分主動產品反而遭到凈贖回。其中,不乏投資者將從主動產品贖回的資金轉投被動產品。
截至三季度末,被動投資基金持有A股市值更是首次超過主動投資基金。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意味著兩種類型產品發展階段進入了新的分水嶺。有業內人士判斷,參照海外成熟市場,被動產品超越主動產品,占據公募基金規模首位是大勢所趨。
“長期來看,隨著市場愈發成熟,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小、機構博弈加大,市場定價將越來越充分,主動產品要想持續跑贏被動產品,確實會比較困難。”多位基金經理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相較于指數產品而言,主動權益基金在面對行情快速變化時的應對稍顯滯后。
他們普遍表示,9月24日以來市場出現快速上漲,主動權益基金期間業績大多沒能跑贏被動產品。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主動權益基金的基金經理往往要在看到明確轉向信號、符合投資框架條件時,才會出手;指數產品直接復制指數投資,能夠更快跟上整體行情表現。
指數化滲透效應顯現
被動產品熱度居高不下,單只指數基金規模動輒可破千億元,使得不少基金公司紛紛加大被動投資布局力度。多家基金公司更是將指數產品作為公司發展的重點戰略性業務。
與此同時,指數投資似乎也開始悄悄滲透進了主動權益基金的土壤之中。
一方面,不乏此前管理主動權益基金的基金經理跨界到指數產品賽道,同時兼管兩類產品。一位“兩者兼顧”的基金經理表示,這更多是出于基金公司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順應行業大趨勢的舉措。主動權益基金長期跑贏指數產品確實存在較大難度,主動權益基金經理跨界管理被動產品有一定好處,對市場會有更深的理解,在建倉節奏把握上也會有一些優勢。
另一方面,一些主動權益基金出現了“類指數基金”跡象。也就是說,主動權益基金的重倉股與被動產品目標指數成分股出現較大的雷同,甚至復制目標指數成分股進行投資組合構建。相關人士解釋稱,這可能更多是階段性的現象,主動權益基金持倉與一些指數成分股類似,背后或代表基金經理更看好整體貝塔行情,因此選擇參考指數構成方式建立投資組合,及時把握行情初期的投資機會。
上述人士稱,隨著行情演繹至分化階段,這些主動權益基金的持倉自然會進行相應調整,將重心轉移至超額阿爾法收益的挖掘,更加突出選股的重要性,到時可能就不會再跟隨指數成分股構建投資組合。這恰恰是主動權益基金相較于指數產品的優勢所在,即投資更加靈活,適應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整。
也有基金人士表示,指數化的投資組合構建方式的確會更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這意味著投資透明度的提升和道德風險的降低。但是,指數類基金只跟蹤一個指數,當市場行情發生變化時,投資者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斷進行擇時或調倉。而投資于主動權益基金,投資者則可以將決策權交給基金經理,基金經理會依據行情變化對不同指數的配置比例進行調整。
例如,當判斷紅利資產行情趨強時,基金經理可參考紅利相關指數構建投資組合;當判斷后市行情可能從紅利轉向科技成長板塊時,基金經理會減少對紅利相關指數成分股的配置比例,轉而增加科技指數成分股的配置。
在這種“指數化玩法”模式下,主動權益基金既可以滿足投資者對投資透明度的需求,又可以為投資者節省擇時調倉的時間和精力,基金經理還可以將原本需要花在個股篩選上的精力,轉移至投資大方向的研究把握上,增加投資成功概率,具有投資靈活性,而且也不違背基金合同的規定。
兩類產品互補互鑒
雖然被動產品的熱風已吹進主動產品陣營,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選擇堅守,表示不會考慮涉足或轉型被動產品陣營。
“畢竟是完全不一樣的行當,手藝是完全不同的,不會因為現在指數產品市場熱度很高就貿然進入。坦率來講,雖然大趨勢上指數產品規模可能會占據主導地位,但對于基金經理而言,這類產品是復制性投資,換任何一位基金經理來管理,可能都不會有太大區別。基金經理的可替代性相對較高。”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林迅(化名)說。
林迅認為,主動權益基金的魅力恰恰在于,如果能夠保持長期較好的業績表現,基金經理能夠形成自身差異化競爭優勢。而且,在現階段的市場生態下,主動權益基金依然有較大發展空間。
他分析,相較于普通投資者,基金經理有更多精力跟蹤研究公司,在捕捉新的市場變化方面仍有優勢。不同機構的研究能力差距也會讓部分頭部公司的產品占據優勢。當機構之間研究能力差距日益縮小、市場定價充分,主動權益基金整體可能會面臨一定困難,但也是“優勝者”的競爭力更加凸顯之際。
此前主要管理指數產品,近年涉足主動權益基金賽道的基金經理趙偉(化名)也認為,最終拉開競爭力差距的可能還是主動產品領域。指數產品相對同質化,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要想進一步塑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很可能就會朝著指數增強、主動量化的方向延伸。特別是一些主動量化基金,能夠更好地根據不同階段的市場貝塔行情進行調倉,更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對于近年來主動權益基金不容樂觀的表現,多位基金經理表示,這更多與市場周期階段有關。趙偉稱,整體而言,相當一部分公募基金投資都是從基本面出發,且更偏好高成長標的。因此,當成長風格遭遇逆風時,這類產品業績表現就容易受挫。但是相信市場風格總有回歸之際,彼時主動權益基金或能重新跑出來。
基金經理趙青(化名)認為,雖然當前指數投資很熱門,但也不必過于沉迷。可能還需要警惕流動性風險,即大量資金買入同一個指數產品后,一旦出現市場調整可能引發集體賣出,市場是否有充足資金去承接指數產品的賣出。盡管海外成熟市場以被動產品為主,但主動產品的規模體量仍然較大。
有中小公募人士表示,雖然被動產品在擴大規模、減少客戶投訴方面有較大吸引力,但一方面來說,指數產品所需的技術系統和人力等運營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在指數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即便硬著頭皮進場,中小機構也很難在與頭部公司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一家頭部基金公司在一只被動產品上投入的資源和費用,可能就是我們好幾年的總和。”有觀點認為,與其“雞蛋碰石頭”,中小機構還不如堅守主動投資賽道,不斷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或許還有機會彎道超車。
一位公募高管認為,毋庸置疑,指數化是時代趨勢,但主動投資基金的價值也不容忽視。指數基金更適合大貝塔行情環境,投資者可以通過持有一籃子股票,分享市場整體上漲時的收益。當大方向行情較難尋找,需要更細化的投資策略時,主動權益基金在阿爾法收益挖掘方面會更具優勢。促進兩種類型產品互補互鑒,或不失為完善基金公司產品線和提升投研競爭力的有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