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來源有哪些說法?
關于畬族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畬、瑤同源;另一種認為畬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
畬、瑤同源說的主要依據是:在漢文史書上往往把畬族叫“瑤人”或“畬瑤”;畬族的族譜中多稱自己為“瑤人”或“瑤家”;分布在粵東的操苗瑤語族語言的畬族,在海豐、惠陽被漢人稱為“畬人”,但在增城、博羅的卻被稱為“山瑤”;畬族保存的《開山公據》(又名《撫瑤券牒》)和部分瑤族的《遷徙榜牒》(又名《過山榜》)都同樣流傳著具有氏族圖騰信仰殘余的盤瓠傳說,以及有關歌謠和畫像,都說畬族原有盤、藍、雷、鐘等姓。現在畬族中雖不見盤姓,但在瑤族中卻有很多盤姓以及藍、雷等姓。以此證明,畬族和瑤族在歷史上的淵源是很密切的。
主張畬族是古“越人”后裔的說法,是根據漢文史書中關于越、畬地理分布的對照、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的偶同或從字意、字音的演變去推論,以及畬、越具有共同的盤瓠傳說,共同的生產方式、生產水平和共同的風俗習慣等,認為畬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說中,又有不同的具體說法,其中有的認為畬族乃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或范蠡的子孫;有的則認為畬族是漢晉時代“山越”的后裔。
畬族的村寨有哪些特點?
畬族比較集中的村寨一般都有“祠堂”和“房”的組織。同姓同祖多屬于同一個祠堂(亦稱宗祠)。祠堂是由各“房”構成的,設族長一人,由輩分最高、年紀較大、辦事公正、有一定威信的老人擔任。族長可按習慣法主持或負責處理族內外的各種糾紛,管理族內公共事務,如收繳族租、掌管族賬、執行族規,給晚輩排輩分,并主持祭祖活動。祠堂擁有公產田、山等,其收入供輪流祭祀之用,每年在冬季或清明各祭祀一次。有些村寨除有一個祠堂外,還有家廟一所,家廟的祭祀日期,比祠堂的祭祀日要晚幾天。
祠堂之下有“房”的組織,乃按血緣的親疏而組成。同姓近親的人為一房,稱為“共房”、“介寮”(即一家人的意思),同房的人聚居在一起,有的還修有房譜。“分房”是兄弟分家時產生的,一般是大兒子為“大房”,次子為“二房”,其他按次類推,但都是同一祖宗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