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推動科學教育助力鄉村振興,創新模式解決邊遠地區科學教育資源不足的短板,3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主辦、中科院新疆生態和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承辦的2023年新疆南疆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提升培訓項目在新疆墨玉縣啟動。
當天在墨玉縣加汗巴格鄉阿克薩拉依小學的教室里,來自烏魯木齊市第70小學的教師陳佳娜給該校二年級的學生剛上完《植物媽媽有辦法》的課程,緊接著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博士康曉珊又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植物種子傳播的科普課程。兩個內容的疊加,讓課堂變得非常活躍。
與以往的培訓不同,這一次的培訓教室里,不僅坐著30名等待授課的學生,還坐著50名需要接受培訓的老師。和普通的科學普及不同,此次涉及的內容與小學語文課程緊密相關,甚至完全按照語文教學的課程精心準備。這種特別的科學與教育的結合方式,讓現場接受培訓的教師和進行實訓課的學生們耳目一新。
啟動儀式上,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向所在學校發放了項目專屬的教學課程課件和科學課件包,其中包括與課程相關的納米紅領巾、天體模型、植物種子、鳥類圖鑒等。在接下來的3天時間里,來自中科院新疆分院、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資源學會、新疆植物學會、新疆科普作家協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干旱半干旱區地理建設分會的專家們,將協同烏魯木齊市教育研究中心的多位教師,為當地中小學學生和教師帶去“科技味兒”十足的科教融合的培訓課程。
為彌補邊遠地區科學教育師資匱乏的短板,中科院新疆分院組織各科研單位、學會、協會等專業力量,與教育部門攜手推動高端科研資源與中小學校教育活動融合項目。課程培訓從當前正在使用的中小學課本入手,將相關課程與相關科學知識進行緊密結合,專門打造出科學與教學結合的課程教案。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黨委書記張向軍表示,培訓的目標就是要借助中科院的專家優勢和教育部門的優質教育資源,從實踐中解決邊遠地區科學教育匱乏和學科壁壘難以突破的問題。在培訓中,各行業的專家結合課程設置科普報告,深化日常教學課程中的科學含量,將準確的科學知識融匯到日常教學中,這在全國都是一場全新的科教融合嘗試。
烏魯木齊市教研中心參與了課程開發,課程開發組組長魚利明老師表示,該項目緊密契合了當前的課改,不僅實現了課改提倡的跨學科融合,還拓展了教師的備課及授課的思路,同時讓科學知識在課堂中得到了高效傳達,可謂一舉多得。
在實施項目過程中,民進新疆區委會的“同心•彩虹行動”鄉村教師公益培訓項目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線上線下共同開展的形式,將培訓擴展到南疆更多的縣市,為更多南疆的中小學教師提供學科融合的示范和科學素養提升的機會。后期還將通過民進中央相關機構,將課程推廣到貴州、云南等地的邊遠山區,強化中小學課程跨學科的科教融合工作。
加汗巴格鄉阿克薩拉依小學教師古再麗努爾•庫爾班非常喜歡這樣的培訓,她說:“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講授更多相關的科學知識,再加上這些科學課件包,一定會讓課堂變得特別有趣,學生們學起來也更有興趣,而且我們備課的時候,也會更加有思路了。”
關鍵詞: 中科院新疆分院 中小學教師 科學素養提升工程 科學教育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