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的自稱都有哪些?
納西族有多種自稱:居住在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古城區、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勝縣、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俄亞、鹽源縣達住等地的納西人自稱“納西”,居住在云南省寧蒗縣永寧、翠依、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的雅礱江流域和瀘沽湖畔的納西人自稱為“納”或“納日”(或音譯為“納汝”);居住在寧蒗縣北渠壩和永勝縣獐子旦的自稱“納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縣三壩鄉的納西人自稱“納罕”(或譯為“納汗”);此外,還有少數自稱為“瑪麗瑪沙”(居住在維西縣)、“路路”(又音譯為“魯魯”,居住在麗江塔城、魯甸等地)。在上述自稱中,以納西、納日、納罕、納恒幾種稱謂居多,特別是自稱納西的人占納西族總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據本民族意愿,經國務院批準,于1954年正式定族稱為納西族。“納”一詞有“大”、“宏偉”、“浩大”、“黑”、“黑森森”、“黑壓壓”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為“人”。
古籍中納西族的他稱有什么?
在漢文古籍中,納西族的他稱有“么些”(些讀如so)、“摩沙”、“摩挲”、“摩娑”等,近現代漢族民間亦曾流行以“么些”(摩梭)稱納西人。由于歷史上的這一他稱比較普遍,直至族稱正式定為“納西”之前的20世紀50年代初,各地納西人填族別時填“么些”或“摩西”。藏族人則稱納西族為“姜”(Hjang),白族自古稱納西族為“摩梭”(么些),但通用的他稱仍為“摩梭”(么些)。主要居住在中甸縣(現為香格里拉縣)東南部東壩等地的部分納西人(自稱納西或納罕)被稱為“阮可”(又音譯為“若喀”)。